北京青年報推出的“北京外來勞動者調查”,從技術工人到服務員,傾聽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講述他們的北京故事。來自安徽蕪湖的43歲農民工曹昌寶告訴記者,他已來京十年,出門會註意衣服整潔, 不能太寒磣。
  農民工在務工城市生活,出門講究著裝整潔,不想讓自己太寒磣,不僅是“倉廩實而知禮節、衣食足則知榮辱”的自然反映,更是對城市產生融入感的生動詮釋。假如農民工對務工城市沒有絲毫感情,認為自己跟這座城市沒有“半毛錢”關係,一般是不會在意自己著裝儀錶的。
  這是否也間接表明,包容、理解與善待農民工的城市人群越來越多?值此令人欣慰“融合環境”,社會當乘勢而上,繼續凝聚共識,促使城市進一步包容與善待農民工。雖然農民工在城市乾著“臟、苦、累、重”一類的活兒,但是城市已經離不開他們。假如沒有農民工,城市高樓如何拔地而起,城市道路怎能寬敞明亮?假如沒有農民工,地下管網如何運行暢通,城市面貌怎能日新月異?因為特殊的勞動工作環境,即便農民工兄弟上班時穿著乾凈整潔的衣服,到下班時也可能會弄得髒兮兮的,他們回到住宿地方,或許要乘坐一段公交,或許要步行抑或騎車穿過大街小巷,總不能讓他們在一身灰塵汗水情況下立即換一身乾凈衣服再回住處。此時,即便農民工兄弟著裝灰頭灰臉顯出寒磣狀,周圍人們也應給予包容和理解。不僅如此,像曹昌寶這樣長年在外打拼的農民工,中國大概有兩億多人,他們為了改善家人生活、為讓子女接受良好教育,默默忍受著漂泊在外的孤獨寂寞,在為城市現代化做出獨特貢獻同時,也為家人提供了衣食保障,可謂“辛苦了自己、成全了許多人”。農民工兄弟理應受到全社會的由衷尊重。
  在肯定城市善待農民工時候,還應該看到,現實中歧視農民工、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依然時有發生,政府仍須從多方面努力,消除不合理現象,保障農民工權益,增強其城市融入感與歸屬感。當切身感受到城市有愛,農民工在衣著禮儀方面必然更加講究。政府要從“進城有工作、上崗有培訓、勞動有合同、報酬有保障、生產有安全、參保有辦法、住宿有改善、維權有渠道、生活有文化、發展有目標”具體著手,促進農民工群體有尊嚴地融入城市。
  當然,農民工兄弟自身也應講究起來,註意日常儀錶形象,比如乘坐公交或者於街巷行走,先將身上灰塵拍打掉,將頭髮稍微梳理整齊一點;再比如,養成文明衛生習慣,不隨地吐痰、不在公共場所抽煙或者高聲喧嘩等。城市人下鄉要入鄉隨俗,農民工進城也應“入城隨規”,這樣做不但是建構自身良好形象的需要,也是尊重禮儀尊重他人的體現。
  塗啟智(廣東職員)  (原標題:“出門不能太寒磣”折射融入感增強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d61rdjh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